點亮藝術路上不明之處──
文化部扶植青年藝術發展輔導計畫
文化部為支持國內青年藝術創作者,給予青年創作舞台,設置了「扶植青年藝術發展計畫」,且可申請補助的計畫屬性多元,包括「青年藝術職涯發展」、「促進青年文化平權」、「青年藝術人才培育」以及「青年藝術整合平台」類型的計畫皆可提出申請。在111年度,表演藝術類及跨領域藝術類共入選了58個計畫,其中包括8個跨年度計畫、20個表演團隊及30位個人藝術家。
為了能即時提供入選「扶植青年藝術發展計畫」的藝術家們專業協助,文化部特别設置「陪伴與輔導」計畫,以建構藝文創作的支持體系;今年度「陪伴與輔導」計畫,由雲門舞蹈教室董事長溫慧玟擔任計畫總主持人,將58個計畫,按照各自計畫的需求及藝術家的經歷,分成「深度陪伴」、以及「微陪伴」兩種模式,並邀請飛人集社團長石佩玉、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副教授許仁豪、跨域藝術家及策展人林人中擔任召集人。
今年,在陪伴輔導計畫正式開始前,為了讓入選的藝術家們彼此先有機會認識,特別在開設了「期初見面會」北部場以及南部場,讓藝術家與團隊能依自己的所在位置參與。「期初見面會」顧名思義,便是讓來參與的藝術家們藉由活動引領,連結起彼此的印象,以及對彼此計畫的認識,促使藝術家們「多出門認識人」的同時,或許也有機會找到可以合作的機會。在期初見面會中,藝術家們利用「關鍵字遊戲」彼此認識,甚至也有藝術家因此牽起地緣關係,在對方的田野計畫裡拉出一絲互助的可能。
計畫啟動初期,由主持人帶領召集人們共同詳細研讀所有入選計畫書內容,從創作的方向、執行的方式以及行政資源的規劃,分析了解扶植對象目前所處的階段與面臨的困難,每個人針對計畫書提出幾個問題,透過問題的彙整以及扶植對象先前填寫的需求問卷;工作團隊反覆討論如何適當分類扶植對象,並指認他們目前迫切需求的幫助為何。分類之後,主持人與召集人根據計畫的屬性與創作取徑,提出橫跨產學的專家人才庫作為陪伴輔導團,並共同討論適合每一個計畫需求,進一步安排專家擔任輔導委員進行訪視,近身理解藝術家或團隊,以及其目前的狀況與所面臨的挑戰。
整體陪伴輔導計畫中,「訪視」作為一個很重要的陪伴輔導方式,重點在於讓藝術家們在創作路程上,不是只有自己埋頭苦作,而能在適當的時機、與適合的有經驗者或同路的前輩,可以好好地「聊一聊」。這裡的「聊一聊」,可以針對作品、可以討論創作背後的心路歷程、可以探討創作動機──重點在於讓曾經有過經驗的前輩,協助與創作者一起點亮藝術路上的燈火,不致獨自幽暗前行而迷了路。很多時候,這些討論並不會立刻對創作產生影響,更多時候是幫助創作者重新回頭檢視來時路,重新對自己、對自己的作品提問,進而可以在有如汪洋一般的藝術創作路上重新定錨、繼而前行。
整體計畫中,與「期初見面會」互相呼應的,便是「誠心薦面會」。如果說期初見面會,是幫助藝術家們出來認識人,那麼「誠心薦面會」就是邀請藝術家將創作計畫分享給有興趣的人們。在誠心薦面會中,藝術家將會決定適合的形式,去呈現、說明、介紹自己的創作,可能是片段呈現,可能是田野計畫的分享,也可能是整合平台的成果。除了讓藝術家們分享創作之外,這同時也是一個讓想要參與「扶植青年藝術發展計畫」的絕佳入門:是哪些計畫入選了?藝術家們的哪些點子被注意到了?有沒有自己想做的計畫類型?都是適合對「扶植青年藝術發展計畫」有興趣的朋友們前來參與的最佳理由。此外,在「誠心薦面會」中,不但有機會與心儀的藝術家見面,也會有機會遇到臺灣各大藝文場館、文化局、文化中心的相關藝文工作從業人員,也將是一個拓展視野、建立人脈的好機會!